商会新闻

您的位置: 浙江省侨商会 >> 商会新闻

陈励君:一类产品,一份事业,一种精神

[作者:于兆涛 来源: 浙江省侨商会 时间:2016-10-13 10:04:38 阅读:858 次

浙江华日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励君
 
    坚持有许多表现形式:一个人每天吃早餐;一个家庭每个周末去散步;一个班级每年开同学会。做到这些都实属不易,而浙江华日实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日)在董事长陈励君的带领下,从未涉足其他行业,坚持只做冰箱这类产品,这一做就是三十二年,更显得难能可贵。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就曾这样评价陈励君:“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
    在家电行业里摸爬滚打的陈励君,见证了许多企业“起高楼,宴宾客。”也看过太多“楼塌了”。三十多年来,同行企业各领风骚三五年。在一个太多同行被市场淘汰的行业里,她甚至被人笑着问:“陈总你怎么还没有淘汰出局啊?”此时,她便笑着回应:“我不仅没有被淘汰,还要发展得更好。”
    而这一切或许也源于:不盲目多元化发展,不无节制扩张,不搞“热门”行业投资,陈励君领导下的华日始终坚持“只做冰箱”。这些年来有人炒黄金,有人投资房地产,她偏偏固守着她的“一亩三分地”。“不要说跨产业,就是别的家电品类,华日也不涉足,就是死死盯住冰箱这个制冷行业。因为冰箱这个制冷产品是所有家电中唯一一个需要全年不间断运转的,因此要把产品做得更具人性化、更环保、更节能,并符合未来的消费者需求,为家庭提供更有生活质量、品质的且有综合运行能力的智能系列产品。制冷产品还需向纵深发展,华日必须站在行业的制高点,目前在特种冰箱上就还存在着空白。也正是这种匠人精神,对产品的执着,才让华日在三十几年的大浪淘沙中历久弥新。”陈励君说。

    其实,在华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曾遭遇过多次甚至称得上毁灭性的困难时期。“咬咬牙下定决心总是能够过去。”陈励君谈起华日这么多年来的创业历程时说道。甚至在创业之初,华日就经历了一次不小的风浪,差点让华日“毁在了摇篮里”。1984年,陈励君带领十几个侨属,在乌龙庙不到300平方米的厂区靠着简陋的设备和有限的资金,生产出第一台华日冰箱。但不久就遇到了瓶颈——国家对冰箱行业进行整顿,这才有了后来的陈励君“七上北京”的故事,终于拿到了那一轮整顿前的最后一张生产许可证,才有了如今华日的生存与发展。在后来媒体对这段经历的报道中,曾提到陈励君“七上北京”的细节。称她七次北上北京,去了国务院所有相关部委,详细陈述华日生存下去的理由和希望。“她一趟趟地走,一次次地跑,所有决定政策的领导都是她陈述的对象。”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位于乌龙庙的生产车间显得捉襟见肘。1996年,华日从乌龙庙搬至杭州城东的九堡,这一次搬“家”使得华日的制造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此时的陈励君,发挥了她作为侨商的优势,开始融入国际经济大市场,大胆与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借智发展、借力助力、互惠共赢。而现如今,在最新落成的位于富阳东洲工业园区的10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大部分工序都由自动化极高的设备完成,只有一小部分机器旁能看到操作管理平台的工人,生产效率提高了48%,每年生产冰箱将在200万台以上。这是陈励君三迁厂址才实现的成果。

    此次“加西贝拉杯寻找中国家电业的工匠精神采访小组记者”刚一走进华日新厂区,就看到新厂房上醒目的标语——“学习、创新、勤奋、严谨。”据华日的工作人员表示,这是陈励君最重视的、集思广益并亲自参与选定的“华日精神”。记者认为,其中也恰恰体现着工匠精神的内核。“工匠精神本身就是要我们把自己的产品做得更好,我们也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通过供给侧改革,为消费者带去更好的产品。”陈励君说。
    陈励君反复对记者强调:“在现代科技充分发展的时代要坚守一个行业,就要有一个不屈不挠的工匠精神去探索现代科技中最前沿的技术付于传统产品新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努力去研究。华日的成功在于,立足冰箱主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作出显著的业绩。机遇与挑战并存,传统与积淀辉映,始终做到‘科技领先、坚持专业、规模经营、持续发展’。”
    记者注意到,在陈励君的领导下,华日专注的工匠精神为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赢得了不少的荣誉:华日曾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电脑智控冰箱、模糊电脑冰箱;无氟改造项目荣获联合国环境署“示范项目杰出贡献奖”,华日是中国家电冰箱行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原载《电器微刊》记者 于兆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