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9年底,舟山现有侨资企业68家,占全市外资企业的52.7%。舟山侨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投资项目由小变大,投资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高新技术型转变,投资形式从独资向合作、合资等多种形式转变等特点。
目前,舟山侨资企业在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企业投资规模小,产业层次低,抵抗风险能力弱。现存大部分侨企项目引资额都低于100万美元,又主要集中在水产加工、服装、玩具、矿产开采等粗加工行业,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二是缺乏相应的优惠和扶持政策,企业投资发展环境改善不够。目前侨企普遍存在着“三难一高”(即融资难、审批难、用地难、成本高)等问题。三是生产要素紧缺,综合服务体系不完善。近几年,舟山各行业出现了劳动力、生产原料等生产要素紧缺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四是侨资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中存在“水土不服”问题。侨商前期在选择投资项目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后期又由于缺乏经验、经营不善,造成部分侨资企业投资失利。
针对以上问题,舟山市侨资企业为了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竞争力,采取了降低成本、节能降耗;增加融资渠道,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管理理念,狠抓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拓市场等措施,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舟山市侨办在对该市侨企转型升级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对侨企管理方面。一是加强侨资企业的界定工作。参照台资企业的界定做法,在注册审批时,设立侨资企业备注栏,并增加由市外侨办对“侨”的身份认定程序项目。二是建立与侨资企业的联系制度。市、县(区)侨办指定专职联络员,具体实施与侨企的联系、联络工作,不定时地向相关部门反馈企业信息。三是联合外经贸、工商、税务等部门,建立统一的侨企资料档案库,实行资源共享。
二、改善投资环境方面。一是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营造“亲侨商、安侨心”的社会氛围,强化为侨企服务理念。二是建立健全中介服务组织,采用市场运作方式,建立新办项目全程代理制,由代理机构对企业章程、合同、税务等实行全程代理,并提供跟踪服务。三是建立和完善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由行政效率、政策法规、社会治安、社会服务、人员要素等构成的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由外商、侨商投资量化评价。
三、侨企投资维权方面。一是在现有的市“五侨”联席会议框架下,设立侨商投诉中心,专事协调和处理侨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二是充分发挥“为侨服务法律顾问团”的作用,尽力把侨商投诉协调处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三是建立全市侨资企业联谊团体或协会,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互通信息,发挥团体在维护权益中的作用。
四、扶持侨企发展方面。一是在市级工业园区内建立海外侨商创业园。对投资额大、科技含量高、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在贷款、外汇管理、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二是制定侨商引进导向,促进侨资企业产业链发展,逐步形成块状产业特色,提高企业之间依存度。三是大力发展劳动技能培训机构,由劳动和教育部门在四川、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设立劳动技能培训点,根据舟山重点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与要求,由委培点异地招工并培训,为侨企提供需要的产业工人。(经科)